家屬表示,陳大禹當時因為左翼立場,不見容於1949年瀰漫整肅匪諜風氣的台灣,在「四六事件」爆發後被執政當局列入黑名單,1949年4月中旬悄然從基隆搭船經由香港回到中國,〈杯底不可飼金魚〉則是在1949年4月18日首演。
暑假擔心孩子整日不停滑手機?不想再因限制孩子手機的使用而有親子衝突嗎?根據2022年4月發表於《實驗心理學應用期刊》的研究指出,每日減少使用手機38分鐘以上,有助於提升生活滿意度並增加體能活動。記錄一星期的成效:將每一次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記錄下來,研究中顯示只要持續做一星期就能達到效果。
與其完全不使用手機,倒不如每天減少一小時使用時間,只要能堅持做一個星期,將會顯著地、長期地改善我們的生活習慣。檢視不用手機的時間:像是吃飯、如廁、洗澡,或是上學、跑步、跳繩、運動等,當開始檢視就比較容易訂出什麼時間可以不用拿手機。親友間相互提醒:與其一直叮嚀孩子或家人吃飯與看書不要使用,不如彼此互相提醒、支持鼓勵,成功的機會反倒較高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專家建議9招引導孩子每天減少依賴手機的時間,幫他們活得更健康。包括四個月之後,仍持續地每天平均減少使用手機45分鐘,有助於我們增加生活滿意度和運動時間、減少憂鬱和焦慮症狀,以及吸菸量也會降低。[2] 為什麼這樣的原則會被比喻成剃刀?正是因為它被用來刮除「柏拉圖的鬍子」——它也是一個比喻,喻指被假設存在但在解釋世界時卻沒有必要的東西或實體(entity),因此是多餘的,像是柏拉圖假定了存在於物質世界之外的「理型」(ideal type)。
在作者筆下,甚至連「複雜」的生命世界也不例外,本書第三部分「生命的剃刀」展現「簡約原則」如何在生物學上發出強大威力。《越簡單越強大》其實是一本現代科學簡史。我一向主張我們可以、甚至應該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書寫科學史。但是你仍然疑問重重:什麼又是柏拉圖的鬍子?奧坎剃刀又如何剃掉柏拉圖的鬍子? 「奧坎剃刀」是簡約原則(principle of simplicity)的隱喻,是14世紀哲學家奧坎提出的思考原則。
不像其他現代科學史書總是從哥白尼、伽利略這些科學革命巨人開場,本書把現代科學史的源頭回溯到14世紀的方濟會修士奧坎的威廉,追蹤他所揭櫫的簡約原則——這個現代科學最強大的方法學原則——是怎麼出現的,又如何催生了現代科學。「哲學實在論」主張我們需要設定「理型」、「共性」(universals)一類超出經驗與個別物體的東西,來解釋這世界為什麼會發生特定的變化。
然而,這些超出經驗之外的東西,就把我們的思維帶到經驗之外。在哲學的形上學爭論中,奧坎也是「唯名論」(nominalism)的創始人,反對西方哲學從柏拉圖以來的「哲學實在論」(philosophical realism)。[3]《越簡單越強大》並沒有把焦點放在科學知識的概念內容與演變發展上,就像大部分的科學史書,它著墨於科學家的生平、性格、經歷、科學探索歷程、以及他們如何發現或發明了最重要的科學成就。奧坎的原則拒絕設定經驗之外的東西,視它們的存在為沒有必要的假設,就把我們的思想焦點拉回具體的世界,也因此點燃了現代科學的方法學革命。
約翰喬伊.麥克法登把「如無必要,勿增添實體」當中的「實體」理解成「任何思想體系裡的『假設、解釋或模型』」,結果奧坎剃刀變成評估和選擇任何假設的基本原則,而且,科學史確實體現了奧坎剃刀應用的結果:更簡潔的科學假設、解釋或模型總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。奧坎自己的原始表述是「若沒必要不應設定更多」(Plurality is not be posited without necessity)以及「用更多東西來做較少東西就能完成的事,毫無意義」。對奧坎來說,理型這種東西在解釋世界時完全沒有必要。華萊士在1855年——天擇理論誕生前四年——寫了一篇「控制新物種出現的定律」,約翰喬伊.麥克法登把它稱作「砂勞越定律」,認為它不僅是「天擇」觀念的前身,也是奧坎剃刀的精準應用,「自然世界瞬間簡單了好幾個層次」。
所以,哲學界通常把奧坎剃刀表述為「如無必要,勿增添實體」(Entities are not to be added without necessity),這是奧坎剃刀的形上學版本——奧坎本人並沒有講出這句話,但是這個形上學的表述卻是「奧坎剃刀」這個有趣暱稱的源頭。最後,第四部分「宇宙的剃刀」則呈現20世紀的宇宙論如何被奧坎剃刀所塑造。
本書的目的就在於闡明這一點。第一章戲劇性地從奧坎逃離教皇逮捕令的場景開場,逐步地引入中世紀的宇宙觀和上帝的物理學,剃刀的誕生以及它如何剃除神學,為科學打開大門,讓中世紀晚期的哲學家開始揭開現代科學的封印。
在第一部分「發現」,約翰喬伊,麥克法登用六章來介紹奧坎的生平與剃刀的登場二、減少進口俄國能源(或至少不增加)。印度若能站在「抗俄共同體」一方,對壯大陣營勢力,當然幫助很大。所以拜登到日本出席四角首次線下峰會,與莫迪依然談笑風生,聯合聲明也小心翼翼地不提俄國。首先,在歷史上,印度和蘇聯及其後的俄羅斯關係一向不錯。歷史上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人,現在還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(以人口而論剛剛超過了中國,而且中國已經不算發展中國家了)。
從國家實力說,印度是南亞一霸,是擁核武國家。這大致包括三項內容:一、譴責俄國侵略。
這種態度當然令抗俄共同體非常不滿。它一向把自己定位為「有尊嚴的大國」,不希望被營造出聽命於其他國家的形象。
但在另一方面,那些所謂中、印、俄聯合對抗西方的論調,同樣絕對是誇誇其談。因此在價值觀方面,他和歐美亞太盟國之間是有距離的。
比如印度是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市場,自己武器都不夠用。因此,莫迪本人對俄羅斯的侵略行為有沒有反感都很難說。赫魯雪夫上台不久就宣布承認印度對喀什米爾有主權。在聯合國大會投票棄權,印度總理莫迪2月24日致電普亭呼籲停止暴力,但至今拒絕譴責侵略。
在第二次(1965年)和第三次(1971年)印巴戰爭中,蘇聯都支持印度。俄國侵略烏克蘭與中印關係沒有直接聯繫。
印度是「四方安全夥伴」(QUAD)的一角,是美國用在美中對抗裡的重要同盟。印度正是依賴俄羅斯的平衡,才能對抗中巴聯手。
他們都力促印度對俄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。但老實說,印度和莫迪的這種作風妨礙了印度真正成為大國。
第三,雖然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,但現在的總理莫迪,卻十足一個民粹主義的強人。也正因如此,印度如今有大量的蘇式武器。他和普亭、艾爾多安等說不定還惺惺相惜。其實他的所作所為,和中國在香港、新疆也差不了太多。
在美國看來,印度保持和俄羅斯實質的經濟關係固然不好,但並非大不了的事。文:黎蝸藤 第25章 烏克蘭戰爭的影響——「新對抗年代」的開始,台海危機升高 腳踏兩條船的印度 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。
其次,印度自視很高,既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,又是南亞霸主和印度洋的天然大國。印度對俄烏的這種「中立」態度,其實一點都不令人意外。
印度不可能因為俄國與西方對抗,就突然轉彎和中國修好,調轉槍頭對付美國。在中俄媒體的渲染中,竟然還有「中印俄聯合對抗美國」的樂觀情緒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zggbu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ilg/981.html
有话要说...